詞彙之間的通用性一直都存在,只是兩方的語言文化不同、使用方式與主次流也略有差異,
而有些差異小到你只會覺得怪怪的,而有些則大到會讓你覺得莫名其妙,質量一詞的兩方
定義歧異就是個很好的例子,中國有定義上的質量(物理名詞)與縮詞上的質量(品質與數
量的簡稱),但台灣沒有,前者有那種文化習慣去斷定兩種質量的出現地點,然而對台灣
而言這不過就是在質量一詞冠加不知從哪來的評斷性意義
至於近年來最詭異的地方就是當你對這些東西提出異議的時候護航者會忽略語言文化與地方
性直接從語詞的存在與否下去說嘴,簡單來講就是大談謬論,諸如水平與水準實際上都是實
存字詞,但我們慣用的語法與他們慣用的語法卻各有不同
然而為什麼以前頂多只要看懂的大家就不會太計較,近年來會有不少人對這種詞彙差異大動
肝火?無非就是某一邊在民間與文化統戰這件事越來越明目張膽所造成的吧,好比我家那個
平常一直說不想管政治的老母去了幾次參訪團就開始在那邊暗示來暗示去,說中國多好、被
統一也沒關係啦,挖靠這樣要我不敏感起來也不行了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