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 1569395172779.jpg (23.93 KB, 300x472, md22419629551.jpg)
Anonyme 2019-09-25 07:06:12 f31838b4 No.5245
大部分人不會去相信人的善良一面而是比較多願意相信人邪惡的一面
這其實也就證明自己就是那邪惡的人
所以才會願意相信
Anonyme 2019-10-21 13:04:19 92d572ed No.5257
這不就是荀子跟孟子
在爭論人性本惡還是本善的問題嗎?
其實我個人認為善惡本來就是人類社會所制定的道德標準,人類作為動物有作為生存所需天性行為,比如說搶食競爭或對幼子的愛護心等等,而這些行為被部分人用來論證人性頃向的依據。
Anonyme 2019-10-21 19:06:00 e2539ed5 No.5258
所以原PO你的意思是…
心中有惡看誰都惡這樣嗎?
但是也太二元論了
不是只有black or white
Anonyme 2019-10-22 01:43:18 04ba00a5 No.5259
我一向認為性惡是指
人性完善的話就不會有修正改善的空間
Anonyme 2019-10-25 03:47:54 1e7cf91e No.5262
其實爭論人性本惡還是本善本來就沒太大意義
明眼人都知道是善惡參半且同時存在
問題在於社會上大多數人都會有"我是好人"的錯覺
包含那些很明顯的爛人,都一邊覺得我沒幹甚麼傷天害理殺人放火的事情,一邊貪汙、霸凌、隨手把垃圾塞進路邊機車裡這些事做得心安理得
Anonyme 2019-10-25 06:51:17 ab5fc1bc No.5263
單純只是生存率的問題吧
一個人可以不搞人
但是如果無條件相信其他人不搞自己
就算一百人裡只有一個壞人也會被扒皮啃骨
反過來如果相信人邪惡的一面
就算一百人裡有九十九個混帳也沒差
Anonyme 2019-10-26 07:12:42 82238bce No.5267
>>5245
首先,《愛彌爾》是教育小說,談的是教育問題。
其次,荀子和孟子都是儒家,他們根本上都主張社會基本的禮法。
人性本惡/善,關鍵字不是善/惡,而是「本」字,是主體。
他們談的是,如果主體本身的德性是善的,社會及其教育該如何去助其發展、鼓舞它;如果主體本身的德行是惡的,社會及其教育該如何去矯正、遏止它。
Anonyme 2019-10-27 04:56:22 08a03336 No.5268
>>5267
孟子的那套學說,德性發展有限
沒有多少開創力
Anonyme 2019-10-28 08:00:37 17c4826b No.5270
>>5268
沒有了孟子 所有的德性價值都變成為無根據的空談 性善論就是為人能無條件行善立下一個錨 經驗上歷史上人如何行惡並不否證性善論
Anonyme 2019-10-28 09:04:48 3baf43e4 No.5271
>>5270
可是我認為四端再怎麼涵養擴充
依然都只是四端,終究只是要人遵守的教條而已
Anonyme 2019-11-11 18:36:20 b26663a5 No.5282
孟子才是那整天空談的人吧,若真的有用,他早就當官了
論語的孔子那年代那種非剛性的德行價值觀才是真的
是藉由生活大小事去令人推敲與實際情況符合的真理
而孟子光是一個君子遠庖廚在現代就被罵到翻(假惺惺的素食主義)
Anonyme 2019-12-06 03:43:37 2d0bcf30 No.5313
不要瞎掰好嗎?
大自然會幫你準備那個錨
何需要你一個自我中心插下去的旗?
Anonyme 2020-01-20 19:17:12 8848a34f No.5375
我覺得這或許跟經驗也有點關係
我不敢說自己很好,但自己學的是佛教哲學
有一陣子我真的試著要求自己盡量以客觀或者相信對方良善的方向想。但四年過去了,我被整的體無完膚,自殺且進出精神病院多次
現在我寧可相信大多數人是有目的或者惡的。但要說我是邪惡的人,或許也很難去說完全是。因為我事實上沒幹出什麼真正邪惡的事,當然這裡也得看你對善良跟邪惡的定義啦。我自己會說,這段時間下來讓我對人跟邪惡的事有所了解而已。
Anonyme 2020-01-22 17:18:20 2c0db0b4 No.5381
File: 1579713500371.jpg (238.56 KB, 800x823, thread_192451573065136_201….jpg)
你覺得的博弈論是一個邪惡的理論嗎?
Anonyme 2020-01-23 10:26:13 f486ea04 No.5383
>>5375
有個標準在才能夠界定善惡
然而標準訂太低毫無鑑別能力
反到一點意義也沒有
Anonyme 2020-01-26 00:34:50 6bdeab54 No.5391
File: 1579998890917.jpg (39.01 KB, 640x358, h.jpg)
洪應明.菜根譚.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此戒疏于慮也; 寧受人之欺,勿逆人之詐,此警惕于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