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oyer ] [ myth / szmy / beverage ] [ conseil / ancre / outremer ] [ Home / Search / Overboard RSS / Contact ] [ 2cat/Komica / Selene/Collision Mondiale ]

/conseil/ - 相談

J’ai vu le messager du nouveau dieu là
名稱
Email
主題
回覆
檔案
密碼 (用來刪除檔案。)

File: 1753512370856.jpg (117.74 KB, 960x488, 大腦誤判讓恐慌失控.jpg)

94ceef72 No.32282

身邊的人無法給意見,你們有些提議嗎→恐慌症病疾(伴隨著對一些問題容易焦慮)目前遇到兩種困難,搭乘公車捷運往返醫院選擇障礙、近年無法自行到遠處遊玩的心理障礙。 我有嘗試過排除障礙方法,連就醫固定吃藥跟精神疾病衛教排除障礙,但還是跨不過去那個坎

交通工具障礙說明:
捷運可以往返醫院,3條公車可以去醫院,回家的公車剩2條有順路。往返醫院期間,如果身心狀態不好,我不想搭捷運上上下下走一堆路,越走越不舒服,公車3條路線(我用ABC做代號) ,公車A搭多次很比較舒服,也不會發生跟公車B公車C一樣的問題,他班距短,但離醫院有點遠,公車B(固定班次,班距比公車A長)公車C(也是固定班次,班距又比公車B長)但離醫院比較近,如果身心狀況不太好,我想快點到醫院或回家,公車B公車C先來就直接上車了,但多次搭得很不舒服,有次恐慌症要發作不發作的,搭的時候,恐慌症一直被搗亂,之後好幾次搭公車B公車C變的容易緊張,還讓我親眼看到感覺非常要命的事,我在車上的下車區等下車,公車就還沒停好,遇到好幾次不同司機,把車門打開,過了5秒公車才靜止,我要是沒抓好或是我大腦亂掉,忘記車還沒停住,看到車門打開往前走下車,不就出意外了,我該投訴的都投訴過了,公車B跟公車C一樣這輩子不會改進,除非人控開門改成機器補助,讓司機可以該開關門的時候後開關門,不能該關門的時候無法動作。

自行到遠處有心理障礙說明:
我的病症經過第3次大爆發之後,我的生活範圍只有1公里,醫院的距離我也算過,下公車走到醫院跟離開醫院走去搭公車,總共大概也是1公里,運動也只能選在家哩,走的距離超過~運動狀態,有過心律不整的不好記憶、而我沒有工作,沒考慮到公司離家遠不遠的問題。而我有嘗試過,讓自己習慣離家的距離,感覺有通過心理障礙,離家遠的(騎車被載一趟花40分)有跟家人去山上祭拜,都沒事、跟家人搭公車去廟裡拜拜,回程我看不到家人,變成我獨自一個搭公車,心理障礙又再亂,但公車等著等著,家人出現,我心裡障礙又消失,我總不能每次出門都要家人陪吧。感覺障礙因素:心律不整>恐慌症>不想1人在外面

da5734c3 No.32288

我不是醫生所以沒法給你合適的心理調理建議,但至少能建議你在往返住家和醫院之間的通勤管道時請選一條能讓你最不易感到不快的,以你描述來看應該是公車A為佳選。

住家和醫院之間的距離也許令你有點急,但它們都不會跑,而只要你搭固定路線通勤,其往返的距離也不會天天都不一樣,所以不要為了急著回家而選搭較易令自己內心不快的路線,那樣子無益於平撫內心的病。

cc197dce No.32300

我也覺得你應該找更專業的問

不過單看你的問題
你即使已經固定就醫服藥也有衛教了,最安心的A公車也還是讓你感覺困擾
那感覺搭公車去醫院對你目前來說挑戰還是太大
現階段可能還不適合把它當成練習的目標
如果是這樣我會建議你
1.拿別的路程來練習
比如說生活範圍只有1公里,你先在一公里的範圍內去一個你比較不熟的地方
都探索完畢之後再慢慢拉長距離,一公里加一條巷子、加一間便利商店、加隔壁區的小學操場......
2.把這個挑戰拆得更細一點
在沒有要去醫院的日子去搭A公車,搭個一兩站還沒脫離你熟悉的範圍就下車,然後可以立刻搭對向車返回
之後有信心就多坐一站再返回,然後再多一站
在不觸發恐慌的前提下慢慢熟悉整條路線
或者既然家人在你就有安全感,也可以反過來先請家人在去醫院的路程陪你到一半
然後慢慢中途下車、只送你到車站,最後讓你能有信心一個人往返醫院
A公車有信心了,再去挑戰B、C公車,照前面的模式再來一遍
還有每次完成一個新的小目標,哪怕只是多走了一條巷子、多搭了一站公車,都要好好獎勵自己一下
這不是「我今天一定要進步」的壓力,而是「我今天有進步!」這種達成感
如果真的不舒服也可以選擇休息
這跟體能訓練一樣,身體要慢慢適應變化,休息是讓身體恢復,不是今天痠痛跑不動就代表你退步了
以這樣的心態會讓你更有動力去迎接下一個挑戰

cc197dce No.32301

>>32300
然後以下是對付恐懼的辦法
我不確定這對恐慌症有沒有效,你可以去問問看醫生

把自己從「體驗者」轉變為「觀察者」
就像在看恐怖電影時你如果導演讓你有身歷其境的感覺你就會嚇得要死
但要是你抽離出來以影評的身分去拆解說這個橋段設計得好不好、驚嚇時機有沒有到位,恐懼感就會減弱很多
所以當你出門時你可以把自己當個生物學家去觀察自己的行為反應
或者用衛教教你的心理知識分析自己接下來會有什麼情緒反應
這種技巧在佛教和瑜珈裡都看的到
一開始可能稍微有點難度,但多練習你就能跟恐懼感保持一定的距離讓它無法影響你的判斷



[返回][Go to top] [Catalog] [Post a Reply]
刪除貼文 [ ]
[ foyer ] [ myth / szmy / beverage ] [ conseil / ancre / outremer ] [ Home / Search / Overboard RSS / Contact ] [ 2cat/Komica / Selene/Collision Mondiale ]